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资讯 >> 文章
访古问今 吴中那些历史传奇往事
时间:2014/9/25 10:10来源:

       在吴中旅行,信步漫游在东山西山的古道、楼台与小巷,或是登上吴中山峰,极目远眺。美景净收眼底之时,那些曾经关于吴中的种种传奇与往事也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一 一掠过脑海,这些往事或记载史册,或只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渔洋山伍子胥“赠山报恩”

 

 

       自古以来渔洋山就是观赏太湖美景的最佳去处,登上峰顶,远望茫茫的太湖水,思绪随着湖水追寻到遥远的春秋时代。

       渔洋山的得名源自于伍子胥“赠山报恩”的故事。伍子胥因追杀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为了过昭关伍子胥一夜愁白了头,后来由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换装,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

        伍子胥出了昭关,怕有追兵赶来,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著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过了大江后,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渔夫回答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的米粮作为赏金,还答应封告发者为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怎么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呢?”

        伍子胥在率军大破强楚、对楚平王掘墓鞭尸、报得血海深仇之后,找到当年曾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老渔翁的后人,带回吴国,找了块离王宫最近的风水宝地将他们妥善安置。并将该地取名为渔洋山,表示老渔翁的救命之恩如浩荡海洋,永不敢忘。

 

  林屋洞 徐霞客周游天下的起点 

          徐霞客考察祖国山河的第一站点,就是太湖西山岛上的天下第九洞———林屋洞  。那么,林屋洞有什么迷人的地方,值得徐霞客第一个要去考察“拜访”它呢?

         徐霞客喜欢游历。据载:他一生多次“泛舟太湖”。专游林屋洞就有两次。一次是“自万历丁末,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一次是崇祯五年与黄道周一起赴访陈仁锡,三人“秉烛游林屋洞”。也许徐霞客爱慕太湖湖光山色,消夏湾的荷花月色,此处可“消夏”的悠闲而游历西山;也许他读了皮日休的《入林屋洞》“腰下佩金兽,手中持火铃。幽塘四百里,中有日月精……昔云夏氏后,于此藏真经。刻之以紫琳,秘之以丹琼……禹书既云得,吴国由是倾”的诗后,十分感慨,引发了他的好奇性,总想探个究竟。

        根据道家记载:全国有十大洞天。林屋洞列为第九洞天。《吴地记》载:“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禹书”。《五符》载:“林屋山,一名包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潜通五岳,号天后别宫。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于此。吴王阖闾使灵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民间传闻:林屋洞通湖南长沙。昔年有西山商人走过此洞。汉朝时,著名道士刘根曾在洞内修炼过。晋代时,医学家葛洪隐居西山时也曾在此洞内炼过仙丹。

 

 西山雕花楼 乾隆”金屋藏娇“的地方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常微服私访,曾经在太湖西山岛上认识了东村一位姓殷的村姑,她不仅美貌如花,而且知书达理,乾隆和她一见钟情,不久殷氏便怀了乾隆的骨肉,乾隆只能让她假装与东村敬修堂的商人徐伦滋结婚。

       徐伦滋是敬修堂创建人、著名儒商徐联习的儿子,常年在外经商,匆匆奉命回西山和从未见面的殷氏拜完天地,没有入洞房就立即离家做生意去了,一直到死也没见过他名义上的正室夫人殷氏一面。

      殷氏为乾隆生下了一个女孩,实际应该是公主身份,乾隆就派人在她们居住楼下的落地长窗上,雕有不同形状的代表12个月份的龙12条,表示皇帝自己每个月都在陪伴她们母女俩,这在当年等级森严的时代,民居建筑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

     据说乾隆皇帝六次到苏州,每次都是从木渎乘船来到太湖当中,在船上与殷氏母女秘密相聚。

     徐伦滋常年在外面做生意,不久另娶了侧室,生下了儿子徐明理,徐明理继承父业,不仅成了有名的儒商,还精于医术。殷氏去世后,徐明理来到北京,乾隆皇帝专门派了刘罗锅、纪晓岚和翁方纲三位宰相为殷氏题词或撰写祭文,徐明理回西山后将这些题词和祭文刻在石碑上,放在东村徐家祠堂里供人瞻仰。

 

 龚自珍与”东山之恋“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对太湖东山怀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在写下了“今日闲愁为洞庭,茶花凝想吐芳馨。山人生死无消息,梦断查湾一角青”的情诗后,未经年,悒郁而逝,年仅49岁。 

 

      槎湾又名古槎湾,是苏州东山的一个小山村。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和二十五年(1820),龚自珍27岁和29岁时曾两度游览太湖东山,时间长达数月。与东山的师长、友人、隐士、钓翁、茶姑、牧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那位才高貌美而多情的叶青姑娘,魂系梦牵,终身思恋。翌年,他以东山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出了著名的《能令公少年行》,这样想象奇异,文辞瑰丽,风格沉郁,别具一格,在清代诗坛上有很大影响的优秀长诗。

      东山学者钮树玉是龚自珍父亲龚丽正驻节上海,苏松太兵备道署中的幕僚,清代著名的音律、金石、古文专家,与龚自珍年龄相仿,极为友善。在《伫泣亭文》受到师长的责备,龚自珍闷闷不乐时,钮树玉邀他去太湖东山一游。两人结伴畅游了一周,登莫厘、探翠峰、饮紫泉,忘却了一切烦恼。

      东山之游给龚自珍的感受极为深刻,也给了他诗歌创作的新源泉。他在后来创作的诗中写道:“春山不妒春裙红,笛声叫起春波龙,湖波湖雨来空蒙,桃花乱打兰舟篷。”把太湖东山描绘成一个让人向往的美妙世界。真正让龚自珍难以忘怀的是叶昶的女儿小青。叶昶又名叶青原,是东山槎湾的一名隐士。叶昶还未出嫁的女儿青青同父亲一起热情地招待客人。年少的龚自珍顿时被姑娘的容貌和气质所倾倒,只见美人身上佩带着一种含有温玉之气的暖玉,洁白细爽的手腕上戴着银镯子,乌黑的鬟髻斜堕在胸前。

      而最让龚自珍惊讶的是“吴歌楚词兼国风”,女子均能“深吟浅吟态不同”,直至“千篇背尽灯玲珑”。小青姑娘大方而多情,竟向爱慕的少年索取同心而象征爱情的钿盒,再索笔写作,以表明她的才能。也许是龚自珍已有了家室,或许一些其他原因,他与爱慕的姑娘终未能成眷属。但此时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携着美人来到人迹稀少,幽境偏僻的山坞中,多情的春山不嫉妒他们的爱情;才女悠扬的笛声惊起了春水中的潜龙,因而招来了湖波中空蒙的春雨;雨点夹着桃花乱打在用兰木制成的船篷上,他们的爱情珍贵而高洁永远相从。

      槎湾之夜,永远思恋。为了酬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和给心爱的姑娘留下点纪念,龚自珍酒间挥毫写下了“古槎湾”和“莲溪里”两幅大字,送给叶昶父女。临行他还同叶昶订 约,若未在东山购得归隐地,决不 相见。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南下苏州,知叶昶已故,青青也因恋情而亡,深感悲痛与内疚,只得把“东山之恋”永埋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