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资讯 >> 文章
吴中美食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4/8/27 14:22来源:

       苏州人不仅爱吃,对美食也非常讲究,“不时不食”的节令性质让美食随着四季更替。吴中拥有苏州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地理优势,吴越时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吴中人在美食上独有的文化,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与传说,并且流传至今。

孙子兵法与乌米饭

 

        乌米饭与穹窿山的渊源很深,关于乌米饭,还有这样一个传说。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因避难来到吴国,并选择了穹窿山茅蓬坞作为隐居之地,在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撰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孙武的后代孙膑曾和魏国大将庞涓一起向鬼谷子学习兵法。鬼谷子将兵法精华传授给了谦虚好学的孙膑。庞涓妒忌贤才,设计将孙膑骗出来,割去了他的膝盖骨,并将孙膑关在马厩里,用饥饿法逼他交出兵书。善良的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不幸遭遇,瞒过庞涓的手下,就地取材用乌饭树叶捣烂浸汁拌糯米,煮熟后捏成小团子,偷偷给孙膑食用。

 

 

       由于其形状、颜色乌黑不雅,形如马粪,所以庞涓始终没发现其中秘密。后来孙膑被人救出后在齐国大展宏图,打败并杀死了庞涓。孙膑能够坚持活下来报仇雪恨,全是因为有了乌米饭。穹窿山盛产乌饭树,因此山下的村民为了纪念孙膑至今还留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太湖名蟹诗画传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吃太湖蟹吃出了诸多的传世诗画。唐代诗人陆龟蒙,因吃太湖蟹写出著名的《渔具诗》,赠酬于客居苏州的好友皮日休。皮日休读后,击节赞叹,随即写出了《渔具十五咏》,与之唱和,传为美谈。

 

 

    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品太湖蟹则“吃”出一幅《醉蟹图》,苏州菜馆老板按图制出了醉蟹,轰动姑苏城,使蟹价一日三跳。吃过蟹肉,其他鱼虾湖鲜就显得乏味了。俗话“蟹鲜上桌百味淡”,所以蟹往往作为酒宴最后一道菜。

 

西施与“娘娘糕


        苏州乡间办结婚喜宴,酒席上摆有一种香甜松软的小型糕点,名叫西施糕。
  传说,西施住在浙江诸暨县苎萝村时,从小爱吃糯米糕。不但爱吃,还学会一套做糕的手艺。后来,西施被越王勾践选为美女送到吴国。她聪明伶俐,能歌善舞,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

 

 

 

         一天,吴王和西施对饮,西施见宴席上的糕点,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糯米糕,触动了思乡之情,顿时,脸色阴沉下来。吴王见西施不悦,忙问“寡人设宴与娘娘畅饮,娘娘何事闷闷不乐?”西施道:“臣妾从小爱吃糯米糕。自来到吴国侍奉大王,整整3年,没吃到糯米糕。今天思念起来……”说着眼圈就湿了。吴王为了给西施消愁解闷,好陪他寻欢作乐,就站起身来,拍拍西施的肩,笑说:“你真是多愁善感,要吃家乡的糯米糕,这有何难,寡人派人去取就是了。”
  第二天,吴王派人骑着快马,赶到诸暨县苎萝村取糯米糕。苎萝村的父老听说西施要吃家乡的糯米糕,心里明白这是思乡之情。于是,大家献出雪白的糯米,让吴王派来的人带去。

 

 

 

         几天后,糯米送进宫,立即磨成粉。在西施的指点下,宫女们将米粉与饴糖、蜂蜜拌和,做成薄薄的生糕,面上嵌进猪油,撒上红绿甜丝。蒸熟后,切成方形小糕,雪白粉嫩,油光锃亮,红绿相映,色彩鲜艳,给吴王品尝。吴王吃时顿感香甜松糯,大加赞赏:“真没想到娘娘还有这般手艺,做出了像美人一样的糕。”从此,这种由西施指点做的糕,宫里称为“娘娘糕”。
    后来,越国灭掉吴国。范蠡找到了西施,悲喜交加。因他俩有约在先,便决定完婚。在举行婚礼那天,西施十分高兴,亲自动手做糕,用来招待宾客,还把做糕的方法都教授给大家。此后,家家户户每逢举办喜庆宴席,都要做这种糕来招待客人,成了风俗。人们把“娘娘糕”又称西施糕,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