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山人
春天,美丽的江南水乡,细雨蒙蒙。而雨丝飘落在杏花脸上,杏花羞红了脸庞,真如唐代诗人罗隐描写的“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对杏花的描述,路人皆知,连我们村里80岁的老导游黄老伯也在向80后背颂着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同时在介绍着明月湾村,而那些年轻人听了调侃道:“请问农家乐何处有,老翁遥指明湾村。”我在旁边听了也不由笑出声来,暗自背上一首宋代梅尧臣的:“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浅红欺醉粉,肯信有将梅。”而明月湾村,真是名副其实的杏花村。
我也带着客人漫步在古村里面,观赏着古村里的杏花,不由想起了明代沈周的那首诗:“半抱春寒薄杂烟,一梢斜路曲墙边。东家小女贪妆裹,听买新花破晓眠。”今天,我也看到了古人描写的而二十一世纪再现的景色!那高高的花格子窗,那墙也是村里老房子留下的唯一的“女儿墙”。也许好多年轻人不知道缘由,我顺便解释一下。从前古村的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住在闺房里不让随便出门的,那么村里有啥喜事或者有些节庆日,她们只能站在高高的楼台上通过高高的花格子窗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和洞悉村里纷呈的一切……如今这里的实景可以说把这首诗展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我也联想到柯灵老作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来明月湾看看杏花的情景。他知道明月湾曾是吴王玩月的地方,也是杏花盛开的地方,他们确定来明月湾走一趟。但当时来明月湾还没有公路,要么走山路,要么走水路。因为柯老年岁大了,在西山岛的缥缈峰底下一老房子小住,毫无疑问选择了走水路。他们叫了条小木船,在船舱里放了个藤椅,柯老就坐在船上,船夫一边摇着船一边向老人家介绍行过沿岸的小村庄。他们欣赏着消夏湾的湖光山色,不知不觉来到了太湖边的明月湾。那天,我依稀记得也是星期天,我老早就在古码头上等候了。柯老在朱老师他们相扶下上岸,他环顾四周景色,长舒一口气说,这里空气真好!名不虚传,世外桃源。只听他喃喃自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才是杏花村!”我带着他们一行先来到了我家的老房子,歇息一会儿,喝了一杯碧螺春茶,然后在明月湾村庄里逗了一圈。当时明月湾,老房子依旧,石板街依旧,自然风貌依旧。但觉得好奇来看热闹的村里人也不少,都想一睹文学大家之风采,小朋友们更是前呼后拥,奔走相告。一时间,村庄里打破了宁静。当时朱老师催着赶紧下船,当我在古码头上送别柯老上小船的时候,只听他说:“好山、好水、好村庄、好风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是名不虚传的杏花村,我就是当今的陶渊明哦。”这一切还历历在目。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公元前数百年问世的《管子》中就有记载,因此,至少在我国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杏花在我国传统中,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足显地位!它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重要地位。盛开时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居家庭院中种植,春日里红云朵朵了;也可以水边和垂柳混栽,在柳叶吐绿时,相互辉映,更具鲜明的色彩。十多年以上的老杏树,姿态苍劲,冠大枝垂,植于水池边,在水中形成古色古香的倒影,趣味无穷。但观察细心的人可知道,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时纯红色,随着花瓣的伸展,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变成纯白色。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可见古代诗人对杏花的观察十分细致。而我们四月赏花,数杏花淡雅,清纯,高贵,和谐;她既有梅花的清淡入目,也有桃花的娇艳刺眼,一切是那样地红白相间,华丽清新。而杏花,在生物科的植物知识解释是这样的,属蔷薇科,落叶乔木。杏花单生或2-3个同生,三四月展叶前开放,花形与桃花和梅花相仿。杏子核果圆、长圆或扁圆形,与梅果相似,果皮多金黄色,向阳部有红晕或斑点。果肉暗黄色,味甜多汁,初夏成熟。因此,在立夏时节以后,在尝过三鲜“青梅、樱桃、青豆”后就是杏子啦。另外,听说杏子更是上好的中药哦。
中午时分,我带着老朋友回我家吃农家饭,其中还有一位澳洲朋友,是苏州职业大学的外教安杰先生,他更是兴致勃勃,折上一二枝杏花,煞是开心。当时让我联想到唐代诗人司空图的《故乡杏花》:“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更联想到我们许多中学时代的老同学聚会,都已经是年近花甲的人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而今触景生情,借酒助兴,春天里有个约会多浪漫啊,心中永远有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