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多头管理为一个部门牵头,将太湖保护工作由单纯的治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今年以来,吴中区创新管理思路,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方案。截至5月底,当地今年已完成湿地养护6032亩、收割芦苇1240亩,打捞水草7018吨、蓝藻1298吨(含水),据测算,在太湖水体中移除氮约70吨、磷约14吨。
地处浩瀚太湖下游的吴中区拥有180余公里太湖岸线和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其中,苏州城区80%的饮用水源地集中在这一区域,建设“美在太湖”的重任成为吴中区义不容辞的职责。但长期以来,由于多个部门从事管理太湖水资源的职能,“零打碎敲”式的监管格局影响了当地建设“美在太湖”的进程。“我们要像管理城市道路保洁那样,由一个部门牵头来管理好太湖的水环境。”吴中区委书记俞杏楠说。为此,当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综合管理方案,成立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办公室,组建起水环境执法队、水草蓝藻打捞队两支队伍,制定针对太湖湿地管理、芦苇收割管理、水草蓝藻打捞、饮用水源地管理保护、太湖沿岸水体环境管理等五项工作的管理标准和考核办法。
数十艘人工打捞渔船和水中作业机械除草机穿梭于湖区,挥动“手臂”割下大片水草,自“五位一体”管理方案启动以来,在位于太湖之滨的吴中区东山镇,这样的景象早已常态化。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提供的观测数据,目前吴中区域内水草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主要存在于东、西山间和东山西南部水域,这一区域内现存水草量约28万吨,如需要控制70%的水草,加上水草的生长量,水草年打捞量将达到20万吨以上。
近年来,瞄准太湖保护目标,当地还启动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如总投资24.5亿元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在完成18万亩退渔还湖的基础上,全面完成生态清淤和行洪供水通道等工作;投入资金10亿元,完成疏浚河道161条、135.3公里,建成生态河道20公里;投入资金6.8亿元,开展太湖围网专项整治,网围面积由22万亩减少到4.5万亩;投入资金近亿元,取缔太湖一级保护区畜禽养殖场,太湖5公里范围内的养殖场实行“零排放”。近十年来,吴中区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用于太湖保护治理。(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