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太湖边上,打小与太湖湿地有缘。少时经常嬉耍的那片太湖湿地在无锡城南,连接蠡湖和太湖。它有个诗意的名字叫“长广溪”。几年前,那里做了一个免费的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常常吸引着我去寻找儿时的回忆。今年春节照例走了一次,却让我感觉很不爽。
公园内有一小小的儿童乐园,不少孩子在玩“爬网”。爬网由手指粗的“麻绳”支撑,形成了四五个大小不一的“小山头”。它本是锻炼孩子的体能的好设施,但不少“麻绳”接口处已发生断裂,形成了一个个空洞,如果孩子一不小心,会从几米高的网上掉下来。有家长说,一些绳子断了好多天了,未见有人来修过。
一根绳子关系诸多孩子的人身安全,责任重大。出了如此安全隐患,我的第一反应是公园方面的管理出了问题,是不是工作人员疏忽了。但据观察,园内的道路扫得干干净净,沿路的观赏树打理得赏心悦目,一切都很有条理。看来公园的管理细节做得挺不错。是不是有人故意损坏?现场确实有成人攀上了“爬网”,或许成年的体重超过了限重,加速绳子的“减寿”过程,但这也无法解释爬网为何长期得不到修理的原因。
一个长期在财政部门工作的亲戚,给了我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制度设计带来的问题。对于公益性公园等公共事业,每一笔财政拨款要有开支名目与预算。一个公园有多少面积,配几个保洁人员、管理人员,这些相对的固定开支都有预算。类似耐用品的修理,往往没有固定开支预算,需要临时申请。但是在程序上,申请一笔几千元的修理费与数百万的新建费用,同样的繁琐复杂。所以,与其经常维修保养,不如等到不堪再用时推倒重来。这样的选择对管理方而言,最省时省力。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事实上,类似的“最优选择”正时常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一些地方有魄力一掷亿元修个园子,却不愿每年再拿出数百万好好维护; 有巨资修建体育场馆,也有心情看着它被野草覆盖。为此,一些地方与一些人背上了“重建设轻管理”的骂名,但制度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却再也没人追究了。
前日天晴,全家至太湖旅游度假区休闲。太湖水风车依旧安在,木质栈桥已油刷一新。水清倒林影,白鹭栖榉树,这条太湖湿地每年都有新的亮点,每次造访都有新发现。我觉得,“美丽太湖”是个动词,支持太湖持续向美的,应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制度体系。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