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水鸟自由出入、太湖鱼虾成群结队,退耕还湖而成的滩涂地将变身生态湿地。近日,位于吴中区东山镇的东太湖生态湿地一期8000亩围堰完成排水,启动清淤取土、植被恢复、景观营造工程。生态湿地建设仅是东山生态环境提升工程之一。近年来,利用丰富的水陆资源,东山探索“美丽升级”,目标直指现代服务业发展。
水环境:打捞水草、建湿地呵护母亲湖
【现场扫描】
碧波荡漾的太湖上,点缀着点点船影,这些小船多在近岸水域活动,工作人员站在船头,手举长长的网兜,随着网兜上下翻飞,水草便被送到了船上。天气渐暖,又到了太湖水草生长的季节,为控制水草数量、保护太湖水质,100多艘船只每天在水面上忙碌,打捞湖体水草。
【延伸阅读】
根据测算,吴中区太湖水域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84公里,水域内现有草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主要存在于东、西山间和东山西南部水域,水草总量约28万吨,如有70%的水草需控制,再加上生长量,则水草年打捞量将达到20万吨以上。 对于身处太湖怀抱之中的东山来说,保护母亲湖是不变的主题。除水草打捞外,近年来,当地还启动了对太湖及入湖河道住家船和杂乱船只的清理整治,减少对湖体的污染。
生态湿地建设是太湖保护的关键一环,据介绍,东山涉及东太湖滩涂面积共3.5万亩,位于东山南部的东、西茭咀一带,由泥沙淤积而成,地势比较低洼。过去主要生长芦苇、蒿草、莼菜等自然植物。以前,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等,该水域水生植物相对单一,生态系统相对较弱。“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也被称为‘地球之肾’,东太湖生态湿地就是要在滩涂地的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东山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陆环境: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生态果林放大优势
【现场扫描】
走在东山熟悉的老镇区,细心的游客与市民会发现,这里正悄然变化:低头看路,坑洼的道路平坦了,两旁划出机动车位,乱停乱放的情况少了;抬头看天,原来像蜘蛛网一样盘踞在头顶的电线不见了,天空变得开阔清爽起来。
【延伸阅读】
近年来,从村庄环境整治、古镇古村开发、生态果林建设等方面着手,东山不断放大陆上资源优势。
东山现有陆巷、杨湾和三山3个苏州市控保古村落,陆巷古村经过前几年的开发,现已成为5A级景区的核心景点,游客人次逐年增加,旅游收益不断提高;杨湾古村是一个拥有轩辕宫、怀荫堂、明善堂3处国保的古村落,村内还较好地保留着1公里长的明代一条街以及众多明清古建筑,今年当地将重点实施明代一条街整治,推进道路改造、管网铺设、景点提升等项目,利用3000亩杨梅基地的独特优势,将杨湾古村落建设成为农旅互动的新景区;三山古村落则是在保护好原生态环境的同时,挖掘旧石器远古文化和吴地文化,打响文化品牌。
再发展:全方位推进现代服务业
【现场扫描】
蜿蜒的环太湖大道边,一条长约2公里的红桔景观带雏形初现。这些原本散落于岛上各个角落的桔子树,因多年失管,大多面临着死亡威胁,如今,它们被收购集中到了这里,并有了“专业保姆”,到明年秋季,将再现桔子红了美景。
【延伸阅读】
洞庭红桔有着悠久历史与良好口碑,却因为经济效益低和外来品种冲击,面临着数量骤减、品种退化等问题。为保护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除建立景观带外,东山还组建起专业队伍对洞庭红桔进行提纯复壮,设立保护区、育苗基地,留住洞庭红桔的“根”。
从打捞水草、治理杂船到整治村庄、种植红桔,东山人正全方位行动,目标直指现代服务业。按照当地“三次产业”的战略目标,当地农业将稳步发展,重点打造碧螺春、太湖蟹、枇杷、杨梅、湖羊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工业则将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同时,抓住太湖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景区的契机,将加大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业投入,建设三山鹏宇休闲度假村、东闵宾馆、三山岛洲际酒店等,提升整体旅游环境,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