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资讯 >> 文章
吴中,遇见最美的春天
时间:2013/4/8 0:00来源:

    “我上一次到苏州,感受到太湖美,依然青春焕发。"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不是有一首歌就叫《太湖美》吗。确实生态很重要,希望苏州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江苏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共商“美丽中国”发展大计,饶有兴致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吴中区拥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和近二分之一湖岸线,美丽的太湖山水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筑了吴中发展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太湖到底有多美?湖边有春意,处处是景致。春天的吴中,是诗意的,是纯真的,青山绿水唯在于此。本文择取了三位为吴中太湖倾心而流连忘返的“太湖隐士”,从他们生活的片断中,让我们细细品味,吴中的“天堂之美”。


80后“隐士”眼中的 太湖四季

  丁龙昌:

  人物简介:放弃了十余万的年薪和大上海的繁华,这位来自云南的“80后”在太湖畔的西山岛离群索居,过起了现代隐士生活。身为隐士自然对于太湖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认识。他对太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一周日出日落,而是一年的轮回。

  太湖的早晨,是亲近自然的大乐大美。伴随着鸟叫的苏醒。推开小轩窗,院子里的花香扑面而来。床边的那棵枇杷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叶上的露珠在早晨的阳光中显得那么的晶莹剔透。春天的山脚下睡觉,不知不觉间自然醒来,一醒来就听到鸟叫声。窗外扑面而来的是昨夜雨后潮湿的空气,开始担心院中的桃花会不会被打落,正如《春晓》所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太湖边的庭院中,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古代诗人的仁爱之心。这一切,归功于太湖。

  太湖的午后,是散淡随心的时光。太湖的午后是闲适的,听着安静的音乐在院子里看书或者发呆都是极好的。"时间就是金钱"的千古定论在这一刻完全被打破,面朝太湖时间就成为了一种消费品。从太阳当空,坐在院门口,看着阳光不断的移到院落直至消失; 从微风吹来,坐在院门口,细听风穿竹林的声音,在太湖边享受悠闲的时光才是最为重要的。就这样,一整个下午就在遐想中度过,伴随着竹叶哗啦作响和太阳西沉,时间在这一刻变得缓慢并且令人陶醉。这一刻,享受在太湖。太湖的夕阳,是绚烂而宁静的思绪。太湖的夕阳是绚烂的,看着日光散落在斑驳的水面上,由波光粼粼的水面呈现出与别处不同的夕照。光线和温度的逐步减弱,伴随着渔家灯火的点亮,这里的夕阳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最好背景。更为美妙的是,渔船伴随着微风驶入港湾,洒落的夕阳像是家人的召唤。当天空逐渐暗淡,这种感觉也愈加强烈起来,金色的湖面逐步暗淡为灰蒙蒙的眼神,渔船进港,水鸟归巢,芦苇摇曳,都像是家里人发出的最温暖的信号。夕阳下山,鸟雀归巢,人儿回家,这是多么温暖的感受。这一幕,温暖在太湖。

  太湖的月光是神交古今的宁静体验感悟。太湖里的岛屿是最适合沉思的好地方,面对着月影斑驳的湖面会让人有种"千秋帝王业,过眼亦云烟"的感受。这里有着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有着曲美婉约的传说,都让人感慨万千。天地悠悠,时光让世间一切平静如水。放眼望去,一片白茫茫,湖面水波泛起,就好像无数鱼儿游动。古码头已经无船只来往,静静地躺在水边,似乎在等待夜归人。船来船往,人去人回,古码头才是月光千百年来的真正伴侣。心通天地,神交古今。这一刹,沉思在太湖。

12年朝夕相伴的 独特体味

  陆惠霞

  人物简介:东山陆巷宝俭堂是叶梦得故居,从破败不堪的老宅到人见人夸的现代园林新居,陆惠霞和丈夫耗资几千万,在原本已经残破的旧址上留住了太湖特有的文化坐标。

  “太湖的美,在于水,更是在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朦胧美”,采访的时候,陆惠霞这样表达对太湖的感悟。12年前,陆惠霞和丈夫许青冠来到太湖旁边早已荒废的宝俭堂,将其购入并修整。12年的朝夕相伴,早已让陆慧霞对太湖有了自己的体悟,所以对她而言,太湖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汪湖水。从她眼中看到的太湖,曼妙生姿。

  太湖的美,在于自然。朝阳伴随着雾气带来了太湖边独有的清晨。这是仅仅存在于洞庭山水间的清晨,深吸一口气,湿润并且干净的空气进入身体让人神清气爽。水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蒸腾出来的水汽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单单能让人感觉到的是纯净的空气,这可以算的上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

  太湖滋润万物,造化自然。就拿碧螺春来说,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太湖水日夜滋养而造就,换个地方,没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碧螺春也就不再是碧螺春了。太湖水不仅哺育了周围的植物,同样收到恩惠的还有周围的人。太湖里的美味,成为了周围农家开设特色农家乐的坚实后盾。太湖三白,太湖莼菜,都是食客老饕们心心念念的东西,品美味,赏碧螺,观太湖,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着最纯粹的自然风光和山水气息,悠哉乐哉!

  太湖给人灵感,充满灵气。太湖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陆惠霞说,来到宝俭堂的这些诗人画家们无不称赞太湖的美。他们说,太湖的山水和其他地方的山水有很大的不同,山水相接,却不是山水一色。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孕育出来,它的成功除了大师的创作,也离不了这山水本身优质的美感。在这片山水中感受的是2500年来的文化积淀及其深厚底蕴,这里上演过各种各样的故事,无论悲欢离合,太湖都是最好的见证者。画山画水画建筑,写湖写景写人间,这里拥有的故事,是外面不曾有过的,这里所有的景色,是外面看不见的。宝俭堂有着老苏州人最喜欢的质朴,特别是在宝俭堂的二楼远望太湖,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夕阳西斜的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湖里的太阳在水汽的蒸腾中忽隐忽现。金色的阳光洒落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风吹过山间,果树枝叶摇曳,沙啦作响,这便是另一种太湖之美。

与山水为邻的 “幸福指数”

  张放

  人物简介:情系600年老宅,IT精英回乡当“村夫”。东山陆巷古村七十二堂之一的鉴山堂,风雨飘摇六百年,渐渐垮塌。为了保住这座老宅子,在深圳经营一家网络公司的IT 精英张放毅然回乡,隐居在古村里,足不出户精心修缮老房,这一呆就是多年。

  “娘子军炒茶、红常青烧火”,一边笑呵呵往灶堂里塞柴火,一边豪爽地与旁边人大声闲聊。高高瘦瘦,剃着板寸头,精神奕奕戴着副眼镜,有些黑瘦,穿着有些老土,但不妨碍他的双目流露的智慧的光芒,这就是张放。

  每次提到幸福指数,张放是必被称道的人之一。张放的祖宅便是太湖畔的东山陆巷古村,为了维修古宅,他从深圳回来,便一头扎在了古村落里后来就再也不想离开。住在祖宅鉴山堂内,野姜、枸杞、马兰头,院里院外随处可见,想吃摘来就能下锅。喝的井水更是山里自然流淌的泉水。古宅被众山环绕,真山水为客厅,坐在石凳上品茗,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别提让人多羡慕了。因而,南来北往的过路客,纷纷在张放这里留下了各种“诵叹调”有位天津朋友作了一首词:“千顷碧波太湖秀,东山影初透,老友重相逢,古井担水,碧螺情意露。青梅煮酒话叙旧,恰有三白就,应醉不须归,斜倚石台,醒已黄昏后。”有位北京朋友写了篇文,开篇即是:“鉴山堂主,张公放,吴中东山人。高言奇行,性情真率。少出游学,遍历四方,年而立,携妻子以归。种茶养芝,筑屋凿井,手自为之。日徘徊林下,舒啸山泉,人以为狂,而偃仰自得。有"鉴山堂",因以自号。”张放带着些微得意地说:“有些过了,"日徘徊林下,舒啸山泉,人以为狂,而偃仰自得"却颇合我心。”

  天堂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与太湖为邻,张放每天的日子便是与水一般清澈虽然鉴山堂不大,却种着桔树、桂花树、枇杷树、腊梅、雪梨树等花果树,它们簇拥在前院、后院、偏院、琴台等不同角落,空间非但没因此而受挤压,反而因其错落有致和巧心思,愈显多层次的延展及精巧。而在果树间隙和石杵内则种着青菜、水芹、空心菜、马兰头、荠菜等另一些非爬藤类菜蔬,游客常坐的青石条后就是一片香葱的天地。

  早上听着清脆的鸟鸣声醒来,院外的空地上肆意地呼吸,雨天听着天井瓦檐雨滴落入大缸的空灵声入眠……太湖畔的岁月是这般“静好”,美得他再也不想离开。

(来源: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