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湖光三万顷,两重山色几千家。”如果把2201平方公里的吴中大地誉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那么,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目标定位和“走进太湖时代”的发展战略,无疑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别样风景。
近年来,吴中区委、区政府把旅游业作为三产服务业的龙头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在2011年、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发展文化旅游”列入年度目标和任务,着力提升旅游经济。
吴中,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格局正在慢慢形成。吴中,正在充满“古韵今风”的吴中大地上谋划“栩栩如生”的文化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精绘蓝图,找准突破口
细读苏州市吴中区近几年文化旅游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吴中区正生动演绎出打造“最美吴中、文化为魂”的发展路径。
《又见吴中》宣传片中,这样一个镜头久久令记者怦然心动,甪直水岸边,独坐品茗,托腮看老艺人核雕。明暗变幻的光线之下,橄榄核醉着刀刻的流转,扑倏飞散着的碎渣。一旁的玻璃杯中,碧螺春翻腾飘摇,同样在光线里变得迷蒙。
走进吴中舟山村,你会被那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种浓厚氛围所深深感动、迷醉。你会看到,当地人如何在旅游中展示核雕文化,国内外旅行者又如何认识并接纳核雕产品。现如今,舟山村人正在将小小一颗橄榄核雕出一个大产业。“舟山核雕”品牌也已通过国内外旅游者的慕名而来而享誉海内外。物阜民丰的吴中舟山人,以一把小小雕刀,雕出了一段风雅的时光。作为吴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已有130多年历史的舟山核雕,作为苏州工艺美术的一枝奇葩和让农民走向富裕的朝阳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在吴中大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舟山核雕生动地阐述了吴中区文化旅游发展的路径——“旅游为纽带、文化为灵魂”,在文化氛围中挖掘商业价值,在旅游氛围中提升文化价值。在吴中,类似舟山核雕这样以文化为根而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事例还有很多,他们都形成了独有的,不可复制的“个性”,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吴中“名片”。
区内的木渎古镇,对有着2500年历史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推出了包括绣娘、船娘等在内的“姑苏十二娘”特色品牌,并加大开发力度。如将“姑苏十二娘”的品牌融入导游为游客的讲解中;为游客安排了游古镇获赠“姑苏十二娘”收藏卡;拍摄40集电视剧《姑苏十二娘》;引入民资兴建了集住宿、餐饮、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姑苏十二娘”风情园;镇政府投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绣娘姚建萍兴建了刺绣艺术馆并对外开放。
在几经思考后,吴中区打出“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文化山水品牌,将古镇、古村、古迹统一,精心规划设计,挖掘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高水准建设环太湖山水文化和生态文化旅游圈。为扩大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吴中区创作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兵圣》,大力弘扬孙子文化;先后签约国际巨星刘亦菲、苏州籍艺人韩雪为旅游大使,拍摄制作了旅游形象宣传片;面向全球征集确定了吴中旅游宣传口号“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
“吴中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个天然的吴文化博物馆。”吴中区旅游局局长程飞告诉记者,近年来,吴中区委、区政府立足全区的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依托得天独厚的真山真水自然环境,沿循悠久灿烂的古吴文化历史魂脉,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服务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旅游业。“十二五”期间,江苏苏州吴中区将力争实现旅游和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分别达10%和7%以上。
深挖产业,迎接“太湖时代”
走进东山岛,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秋季的江南有着无数的诗情画意。东山的环岛公路,宛如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长卷缓缓铺开。沿公路前行,从东山宾馆到陆巷沙滩山码头,沿途的民居焕然一新,以灰白黑为主的色调,与秀美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尽显江南民居的淡雅、明快之美。
吴中独占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从这一点来说,太湖的确厚爱苏州,厚爱吴中。
为了进一步带动吴中旅游产业的发展,2011年吴中区政府组建了太湖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实行统一规划、开发、管理、促销、保护。太湖旅游发展集团公司董事长周菊坤说,文化的高度富集是吴中最好的资源,同时也是吴中最大的卖点,通过吴中山水文化资源的统一整合,将吴中的知晓度从长三角地区推向全国。
周菊坤又向记者坦言,太湖不能大面积进行开发,因此只能是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想办法如何利用资源。在利用资源的同时,考虑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和格局的形成,从根本上转变吴中太湖的旅游发展方式。
周菊坤说,从旅游产业的角度而言,吴中太湖地区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东山卖东山这颗“珍珠”,西山卖西山这颗“珍珠”,珍珠未能串成链,各自为政。这样做的结果是资源价值低,资源容易形成内耗,也不易形成产业规模。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没有转化成产业资源和产业优势,这既使得整个吴中区的旅游发展方式比较落后,又导致旅游产业规模比较小。过去仅仅满足的是游客来这里看看太湖,游客的层次不高,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观光。
2011年8月,吴中区提出苏州(吴中)太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集聚全区现有的旅游品牌资源,进行环太湖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穹窿山、东山、旺山等景区联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将吴中环太湖打造成国际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吴中旅游聚集,实现全区旅游经济又一次质的跨越和提升,一个属于吴中旅游的‘太湖时代’正在来临。”程飞说。
创建5A,一方面可以提高吴中旅游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各自为政、资源内耗这样一种状况。所以就组建成立了太湖旅游集团,目的就在于整合资源。通过这样一个创建活动,通过这样一个旅游集团的整合,达到一个全面的提升。通过山水文化资源的“大整合”,把苏州(吴中)太湖旅游景区打造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名区。
文旅融合,让风景遍地开“花”
“一提到苏州,首先想到的是园林;一提到太湖,首先想到的却不是苏州吴中。其实吴中区拥有太湖70%的水域。”这是记者在苏州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显然,对于太湖的情结,这样的说法总有些令人尴尬。
其实,苏州市吴中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不仅独占国务院规划的太湖13景中的6处,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和国务院首批建立的国家太湖旅游度假区,还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家、名村2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93处,馆藏文物数量列全国县市区之首,对外开放景点达60余个……这一组组靓丽的数字,成就了“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的美誉。
你可以到木渎天平山,游览春秋吴国时期西施馆娃宫遗址,聆听姑苏台的传说;到古吴地胥口的胥王庙、吴王妃墓、孙武教场、弄将台等,领略吴文化的气息。由此可以看出,吴中区旅游在苏州旅游行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昔日自然纯朴的太湖游、古镇游、农家乐游等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为苏州的旅游产业增添了一抹亮色。而今,旧貌换新颜,人文吴中,赋予它们人文气息,使得吴中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更加引人入胜。
“吴中是一块文化资源的富集地。‘文化盛宴’也历来是苏州历史上的一大亮点。”吴中区旅游局局长程飞言语中透露着难掩的自信。但如果旅游没有文化的充实,那他就是空的。因为人们看的是文化、历史和故事。
为进一步挖掘、善用、彰显吴中太湖的文化底蕴,苏州吴中围绕太湖最美的地方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了太湖休闲度假游、水乡古镇古村休闲游、乡村田园逍遥游、江南文化体验游四大类型旅游产品,通过举办太湖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穹窿山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甪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中国藏书羊肉美食节、太湖开捕节以及美好江苏欢乐游等活动,提升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坐拥太湖山水,紧临苏州古城。吴中区将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加快走进太湖时代。根据最新发展规划,吴中区将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滨湖新城-越溪城市副中心、尹山湖——独墅湖商圈为“两翼”,度假区、木渎——胥口、东山——临湖、甪直为四片、“一体两翼四片”的整体发展格局。
目前,吴中区正着眼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努力将环太湖山水人文资源进行精雌细琢,深度挖掘山水资源潜力和吴地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培育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苏州吴中旅游发展之路。
网站编辑:张顺
来 源:《中国旅游报》2012年10月10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