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偏偏老天爷不配合,前前后后狂落雨,清明这天反而阳光灿烂。苏州碧螺春却被雨落得比往年推迟了足足一周才上市。偶尔不落雨的那几天,茶农们抢时间摘茶叶炒茶叶,时间就是金钱啊。在人们出了钱也抢不到明前绿茶,偏偏有个苏州女子还轧闹猛,居然用这奇缺的新碧螺春抢做成红茶———碧螺红。
碧螺春由于在果树与茶树间种,有着独特的花果香味,是早春三月里摘采下来的一个个嫩芽炒制而成,喝的是那万物初始的清新甘甜。常有人抱怨碧螺春不经泡。有友为这“吓煞人香”抱屈喊冤:就如同一个青涩稚嫩的少年身上怎会感受到饱经风霜的老成?但这不经泡的特性多少也阻碍了人们对碧螺春的喜爱。
明前茶叫碧螺春,明后便叫炒青了。卖得出价钱的明前茶,采摘时日不满一个月,明后茶又因成本不断提高市场接受价过低,茶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遇上今年阴雨连绵,茶农闻不到“吓煞人香”,而是“愁煞人”。如何提高苏州碧螺茶青及后期茶青的价值,解决碧螺春的存放问题、延长市场的采收时间,为茶农带来经济效益,也为茶客们带来新鲜口感。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家高级茶艺师、苏州茶弥道的女主人顾慧,用了3年时间,借用高标准的制茶技术将碧螺绿茶创新为可以365天存放及饮用的碧螺红茶。
追寻碧螺绿茶做成红茶,在清代就有制作的土方法。第一年,顾慧实践时用土方法制作,可惜评定下来,成茶有香无味,包括茶汤色泽都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多次试验都不理想。
从武夷山考察回来,她引进了金骏眉的加工机器及加工技术开始实践,第二年用制作小种红茶金骏眉的方法制作多次,发现实际出现的效果就如武夷山的金骏眉口味,香气过于浓郁,滋味过于厚重,缺少苏州的气质和内涵。第三年,继续试验,改良焙火及复焙火的技术调整口味,现在茶弥道碧螺红经过二十多次的试验,有了代表苏州特色的滋味:“精致、细腻、清淡、优雅”。
碧螺春从绿茶变红茶,不再是赏透明玻璃杯,那飘浮着茸毛别样清润的淡绿,而是清亮透澈的琥珀汤色,细腻顺滑,香韵并存,或许哪天你也会爱上这苏州味道的碧螺红茶。
转自《苏州日报》2012年0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