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资讯 >> 文章
宋水官:他把小核雕送上“山花奖”台
时间:2012/2/29 0:00来源:

宋水官在雕刻创作中

      山花奖是我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面对众多“弹眼落睛”的参评对手,一枚小小的橄榄核又是如何站上最高领奖台的?
  坐落于穹窿山脚下的舟山村,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目前,舟山村从业核雕人数达3000多,各级各类工艺美术师60余人,老、中、青三代核雕艺人共同支撑舟山核雕产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人均收入超8万元。如今,舟山核雕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核雕也成了舟山村的支柱产业。
  苏州核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水官,从事核雕40余年。随着工艺航母呈辉工艺文化城落户光福,宋水官也及时地把自己工作室扎进文化城。
  个人简历
  宋水官,1946年出生于舟山村。1967年进入舟山雕刻厂,至今从事工艺雕刻事业40余年。其作品以罗汉像等传统吉祥图案见长,艺术表现丰富、生动、自然、逼真,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艺术奖项。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品牌艺术家、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会长。
  记者 沈红娣 摄影 张俊仿

  小核雕首次斩获“山花奖”

  2009年10月,宋水官的核雕作品《乘风破浪》 一举获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这件作品也有八扇可开启的窗,不过里面的人物就多达23个。”宋水官介绍说,《乘风破浪》也是一枚核舟,它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核舟记》一文,但这枚核舟的精细程度已远远超过古文里记载的那件明代作品了。
  山花奖是我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面对石雕、根雕等众多令人弹眼落睛的参评对手,宋水官的这枚长度仅4.5厘米的核舟显得“微不足道”,初审时一位评委便提出质疑,并很快被打入“冷宫”。“舟山的核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雕刻技艺。”凭着多年从事核雕的经验,以为对核雕的热爱,对舟山核雕的历史及技艺特色如数家珍的宋水官据理力争,最终用作品本身的价值打动了这些评委,最终这件作品顺利通过初评,并一举获得最高奖。

  40多年闯市场成了“宣传大使”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核雕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产业,作为民间艺人的宋水官被称为核雕的“宣传大使”。
  1967年,宋水官进入舟山雕刻厂,并开始了他艰辛的核雕生涯。“那时候中国穷,没有人玩这个,也卖不出去。”宋水官说,40多年能坚持下来,说起来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那时厂里生产的核雕多是出口到东南亚,自己每个月所得的工资能养活一家人就不错了,“当时整个村子大概只有五六十人从事核雕。”
  随着核雕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苏州核雕的春天在2005年前后出现了转折。“来买的人多了,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
  如今,当年情景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舟山,每家房子的外墙上都写有“内有核雕”四个大字,全村700多户,八成以上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核雕。精美的舟山橄榄核雕身价不菲,一个单件可以卖七八十元到一两百元,一串手链卖两三百元到五六百元,一串高档的佛珠可以卖到上万元,核雕已成为舟山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而宋水官依旧没有停止自己向外拓展的奔波历程。据统计,近年来,舟山核雕年销售收入已屡超亿元,往日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支柱型产业。

  瞄准手工艺里的“创意”大产业

  一路见证了核雕的成长传奇,如今的宋水官考虑产业前景的视角也更加成熟。
  新年一过,他的作品里便多了几个新题材,诸如“龙”生肖。民间工艺脱不了市场,九龙戏珠、龙凤呈祥、龙生九子、龙腾奥运等都被纳入了宋水官的作品中。“现在销路不愁了。”然而宋水官更多地关注点则在产业化之路。
  入驻中国工艺文化城,便是宋水官迈出的第一步。
  “这门技艺一定要代代相传下去,我现在还在带徒弟。”宋水官说,春节刚过,通安镇上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还慕名而来拜师学艺。据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宋水官就开始带徒弟,如今经他培养的核雕人才大多已成为舟山核雕的中流砥柱。然而,宋水官仍然忧心忡忡。
  “要创新,不创新没有出路。”宋水官笑着说,别看他一把年纪了,可想法并不落伍,一串“后继有人”的雕刻就是最好的例证。
  让宋水官担忧的不仅是核雕题材的创新,更重要的舟山核雕品牌的建设及推广。宋水官告诉记者,这么多人做核雕,大家各自为政,很多弊端便显现出来。
  而背靠中国工艺文化城这个航母,宋水官认为,舟山核雕便有了整合的平台。事实上,在吴中区相关部门及宋水官等核雕艺人的共同推动下,2010年,吴中区舟山核雕行业协会成立。宋水官说:“协会成立后,舟山的核雕艺人团结起来,以统一的价格集体采购原料; 还能进行行业监管,避免恶性竞争。同时,有了协会就更加有利于组织艺人评职称,推荐优秀作品评奖,对舟山核雕的发展是件大好事。”

www.szthly.com

转自《苏州日报》2012年0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