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自身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文化产业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
随着文化产业的“热风”持续劲吹,全国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各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更加深入。在地处苏州西南的光福古镇,一座高举“打造工艺美术产业链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现代化增值服务”旗帜的工艺文化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模式的鲜活样本。
整合资源,促进项目快速发展
任何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建设,几乎都要经历资源整合的过程。没有充分的资源,项目就会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出现“贫血”。资源整合不到位,则会“岔气”,甚至会导致项目“肌体”功能紊乱。借时借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深化,在传承中壮大,中国工艺文化城用行动给出了注解。
作为吴中区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集聚区”之一的中国工艺文化城,依托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工艺美术资源,以及所在地光福镇厚实的工艺产业基础,携手央企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借助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等各级行业协会的广泛人脉资源,采纳众多行业专家、知名学者箴言良策,确保项目健康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平台的建设,平台是基础。目前该工艺城已吸引60余名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大师入驻,并引进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户优质商家和文创企业落户。与此同时,工艺城与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与全国多所艺术院校合作在二期项目内打造呈辉创意产业设计园;同时贯通港澳台三地,深化合作,形成互动等等。
据介绍,中国工艺文化城一期项目已于去年11月开街试营业,产业集群的优势已初步显现出来。
搭建平台是基础,增值服务是关键
“保证持续正常运营,增值服务是关键。”中国工艺文化城的缔造者呈辉公司董事长陈辉说,提供完备的增值服务,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这也是中国工艺文化城在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模式中的精髓所在。
陈辉提出,在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在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引进或者自己组建很多相关的增值服务的机构,比如原材料采购、创意研发、艺术授权、融资担保、鉴定拍卖、文化产权交易、艺术品推广、托管收藏、大师经纪人、会展会议、电子商务等等,形成一体化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所需,使入驻的商户“足不出城”就能够顺利完成工艺品的研发到销售的整个流程,从而留住经营商户,确保市场的稳定。
在陈辉看来,平台建设是硬件,可以在一定的阶段完成,而服务是持续的,是永久的,完善的服务才是其取胜的法宝,才是吸引商户留下来的关键要素,才是打开市场之门的“金钥匙”,是文化创意产业做强做大的最有效的武器。
据介绍,目前,中国工艺文化城一期项目中,已初步建立了担保公司、拍卖公司、网络公司、物业公司等服务平台,接下来还会进一步完善增值服务平台建设,深化服务流程。随着会展中心和艺术酒店的完工,各类会展活动将陆续开展起来并成为常态。
完善产业链,造就核心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自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就一直与“创新”紧紧的捆绑在一起。“创新”作为呈辉公司的企业理念之一,自始至终贯穿在中国工艺文化城整个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中。
“做项目,就是在做一种行业标准。”陈辉说,必须用创新来打造中国工艺文化城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思路,创建新型智能高端服务载体,开辟商业新模式,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工艺之都”,才能树立项目的行业标杆地位。为此,他首先提出了“建设全产业链平台”的概念,认为必须摈弃传统的单一的店面出租、出售的“房东经济”模式。
陈辉说认为,如果仅靠租售来维持运营的话,项目绝对不会长久,而且必定成为悲剧。而以原材料、创意设计、生产制造、产品展销、电子商务平台一条龙的内在产业链,以交易中心、会展中心、艺术酒店、鉴定中心、拍卖中心、托管收藏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产学研基地为一体的协同产业链,人才培训、金融资本、投资担保、大师经纪、艺术授权、餐饮娱乐的配套产业链组成的三条配套产业链纵横穿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让中国工艺文化城的功能更为完善和强大,形成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最为关键的,则是为入驻商户和企业提升赢利能力和发展空间提供了完备的后续力量支持。
转自《苏州日报》2012年0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