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资讯 >> 文章
太湖开捕首日,鱼类各大量多
时间:2011/9/2 0:00来源:

    在封湖禁渔7个月后,昨天,3600多条捕捞渔船迎来了今年太湖开捕的日子。
    开捕首日,不少渔民表示,今年“收成不错”——不仅花白鲢的平均个头大增,比去年同期重了约20%,连近年不太见到的蒙古红鲌、白鱼等也频频“落网”。使用“飞机网”捕捞银鱼的渔民则更为兴奋——每网捕获的银鱼产量是去年的5倍,净增了4倍,且大银鱼数量明显增加。
    省太湖渔管办对开捕当天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今年银鱼产量增长最为明显,预计总产量将从去年的1500吨增加至2000吨;花白鲢平均规格达到3斤/条,总产量也将从8500吨上升至9500吨;虾的产量也明显增加。
    花白鲢体重增加20%   红鲌白鱼频频“露面”
    昨天10点钟左右,来自光福的渔民谈根弟和另外两个渔民开始从渔簖中起网。三四分钟后,渔网逐渐被拉近水面,满网的鱼儿便不停地跃上来,带起阵阵水花。两个人拉住渔网,谈根弟抡起网兜,将网中的鱼儿一兜兜送入船舱。
    谈根弟告诉记者,这一网鱼总量有五六百斤,以花白鲢为主。“今年的花白鲢平均规格一看就要比去年的大,今年平均每条重量大概3斤,比去年重了20%”,谈根弟说。十多分钟后,谈根弟发现了这一网中的“鱼王”——这是一条12斤左右的花白鲢,不停扭动着身子,渔民得双手用劲才能将它抱住。
    除了传统品种花白鲢外,记者还在渔网中看到了十来个陌生身影,这些就是近几年在太湖中并不多见的蒙古红鲌和白鱼。对于这些意外收获,谈根弟也十分惊喜:“白鱼七八年前在太湖里还挺常见,不过近几年已经很少看到了,像去年一个渔簖中也就一两条白鱼,所以这几年市场上几乎看不到正宗的太湖白鱼,即使有价格也非常高。蒙古红鲌则比较少见,难得今天一下子看到这么多条。 ”记者注意到,这一网中最大的一条白鱼足有2斤半,以市价40元一斤计算,这条鱼单价就上百元。
    银鱼每网平均产量50斤“财鱼”身长七八厘米
    与渔簖起网的作业方式不同,太湖中的另一些渔船张开渔网探入水里,在缓缓前进过程中网罗银鱼——这就是飞机网。昨天10点半左右,记者登上渔船的时候,渔民正在将捕捞上来的银鱼平铺进一个个网盘中。
    渔民告诉记者,当天他们平均每小时能捕获4至5斤银鱼,而去年开捕首日,每小时仅2至3斤。除了量大外,渔民发现,今年的银鱼个头也比去年大不少。去年由于气候等原因,大部分银鱼规格较小,大多身长在六厘米以下,而今年身长在七八厘米的银鱼较多。“银鱼不好保存,一会靠岸就要卖掉,价格和去年一样,每斤8元”,渔民说。
    据省太湖渔管办统计数据显示,开捕当天平均每一网的银鱼收获量为50斤左右,而去年则是每网10斤。银鱼规格方面,今年银鱼呈现出“大者愈大”的特点,“太湖中规格较大的长吻银鱼就是我们所说的‘财鱼’,‘财鱼’长到身长6厘米左右时,就改吃梅鲚鱼了,今年梅鲚鱼生长情况好,‘财鱼’自然长得大了。 ”
    鱼种冬放、花白鲢滤藻净水、气候适宜促成丰产
    与往年相比,今年开捕首日收获喜人——各种鱼类不仅个大,而且量多。省太湖渔管办副主任吴林坤告诉记者,出现这样的增长,今年新采取的鱼种冬放模式“功不可没”。
    据介绍,往年鱼苗要到春天才被放入太湖中,而今年元旦过后,约86万千克、1200万尾、以花白鲢为主的各类鱼苗就被放入了太湖之中。“鱼苗提前2个多月进入太湖,肯定能多长点个头”,吴林坤说。
    此外,今年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太湖鱼虾的生长。今年三四月份,气候相对干旱,通过引江济太工程,东太湖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这一高度最适宜湖中各类水草的生长繁殖,也给鱼虾提供了足够的食物。 5月份至今,正值鱼虾生长期,较多的雨水又有利于其生长。“虾类、白鱼等对水质要求较高,它们的增产也说明太湖水质正在改善”,吴林坤说。据介绍,今年放流,除考虑经济效益外,还着重发挥了花白鲢的滤藻净水功能,按照太湖捕捞渔业抽样调查产量和增殖放流的绩效分析,预计今年放流鱼中花白鲢的产量约为9500吨左右,可摄食蓝藻等浮游植物约53.5万吨,通过捕捞可从水体中带出237.5吨氮和28.5吨磷。

 

 

www.szthly.com

转自《苏州日报》2011年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