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资讯 >> 文章
小小枇杷孕育出大希望
时间:2011/8/25 0:00来源:


    2007年,1000多株东山白沙枇杷树带着江南水乡泥土的芬芳和家乡人民的祝福,“远嫁”千里落户黔中腹地安顺市平坝县黄土桥村。四年过去了,如今这些枇杷树已初步挂果,令全村人喜上眉梢——
    □本报“行走中国”报道组


    下了贵黄高速平坝出口,在崎岖的乡间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车子终于开进了远近闻名的黔中小村——黄土桥村。
    傍着青山绿水的村口,百余亩枇杷树长势正壮。指着近两米的树种,村党支部书记艾英九的话里多少有些遗憾:“你们若是早三个月来,我们的枇杷正挂果,蓝天白云下,黄澄澄的枇杷挂在绿枝头,那才好看呐! ”
    艾英九所说的“我们的枇杷”,正是四年前从苏州“远嫁”而来的东山白沙枇杷树种。经过四年的水土适应,这批树种早已在云贵高原上扎下深根,续写起苏州安顺枇杷情缘的新篇章。
    千里情缘一线牵
    万余株东山枇杷安顺孕育希望
    东山白沙枇杷的“远嫁”源自一段佳话。
    2007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赴安顺市平坝县黄土桥村考察扶贫工作。当发现村民种枇杷,得知枇杷树寄托着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后,曾庆红建议他们引进苏州东山白沙枇杷这样的优良品种,帮助增收,并嘱咐随行的国务院扶贫办负责人帮助联系。
    两天后,苏州市委、市政府派出的两名专家便抵达安顺市,和当地专家一起就东山枇杷引种有关的土壤、气候等条件情况展开详细调查;2月上旬,两市正式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就建立优质白沙枇杷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开展广泛协作和合作;3月9日,首批2600余株优质枇杷树装车启运……
    苏州方面的高效务实作风感动了中央领导,更感动了安顺人。黄土桥村村民们闻讯后拍手称快、奔走相告。平坝县羊昌乡党委副书记杨德勇告诉记者,当时正值农历春节前后,按照当地惯例,村民们早就不下地了,一直要过了正月十五才出门干活。但为了迎接东山枇杷,村民们破了例,腊月二十九还在忙着平地、挖坑。
    3月12日下午,首批东山枇杷树种安抵黄土桥村。安顺市在村里举行了隆重的苏州东山枇杷移种仪式,该市四套班子领导悉数到场,与数百村民一起种下了这些象征希望的树种。移种一直持续到傍晚,为了确保安全移种,细心的村民从村里拉来了电线装上灯泡照明;灯泡瓦数太小,又让停在村口的汽车打开车灯照进田间。那壮观的场面让艾英九至今难忘。
    安顺市地理环境复杂,全辖海拔从370米到1800米不等。为了全面掌握苏州东山枇杷的移种可能性,安顺市在苏州专家的帮助下,还选择确定了安顺市西秀区、开发区、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等六个不同海拔地区试验点,进行小范围移种。至2008年,全市共种植白沙枇杷231.91亩、1.1万株,主要品种有白玉、冠玉、青种等,其中平坝县羊昌乡黄土桥、本寨两村共种植白沙枇杷220多亩。
    一株株白沙枇杷见证了苏州安顺的友谊,更承载着当地农民增收的期望。经过四年努力, 2007年先期种植的部分白沙枇杷于今年初步挂果,其中海拔780米的关岭试验点的平均株产更是达到了近14斤,折亩产540斤左右。“个头虽然没有东山白沙枇杷大,但口感更甜”,杨德勇介绍说,经安顺市农林部门的测试,他们乡移种的白沙枇杷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5%至16%,高于苏州地产白沙枇杷的12%至13%。他同时介绍,一株枇杷树从育苗到生产至少要八年,而成树从移种到正常挂果需要三到四年,进入丰产期需八年左右。据安顺市农林部门测算,明年200多亩白沙枇杷将全部正常挂果,以每亩400斤计,预计产量达9.2万斤以上,按照地产枇杷每斤售价12元计算,预计产值达27.6万元,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成果令人激动。艾英九告诉记者,黄土桥村村民以种水稻为主,好年景时亩产能达1200斤,按照每斤1.45元的收购价,一亩地的收入也不过1700多元。而村里的枇杷树正常挂果后,由枇杷带来的财富将大大超过水稻,这还不算地里间种的辣椒、玉米等经济作物的收入。“这是一笔长效增收账。我们现在就盼着这些枇杷树早一点进入丰产期! ”艾英九说。
    精诚合作传佳话
    苏州专家严谨执着作风感染同行
    从引种到初步挂果,白沙枇杷的成功落户离不开苏州安顺两地农林专家的精诚合作。而在合作中,苏州专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李田奇,安顺市农科所副所长,白沙枇杷落户安顺的参与者之一。说起苏州的老朋友徐春明,他一连说了好几句“感动、佩服”。2007年,来自苏州市农林局的徐春明奉命担纲起了白沙枇杷移种安顺的技术指导工作。在此后的两年多里,年过半百的徐春明先后20多次赴安顺,下乡村,访农户,查树况,还手把手地将移种技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教给安顺市农技人员和种植农户。让李田奇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陪同徐春明去平坝县本寨村查看枇杷树移种情况。当时正值隆冬,村里的路泥泞不堪,徐春明干脆脱了鞋子,打着赤脚大步走向田头。大家都担心他感冒,让他赶紧穿上鞋子,可徐春明却丝毫不理会,一门心思地想着那些枇杷树……
    做给当地人看,带着当地人干。徐春明等苏州专家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深深感染着安顺的农技人员和农户,更坚定了大家对白沙枇杷引种成功的信心。
    2008年,安顺市科技局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拿出100万元对白沙枇杷移种项目进行支持。同时,该市农委为了进一步扩大白沙枇杷种植规模,投重金建立了白沙枇杷种苗基地。去年2月出圃苗木17765株,主要种植在关岭县断桥、上关等乡镇。目前在土苗木50000多株,预计今冬可以出圃40000多株,为下一步发展白沙枇杷提供了充足的种苗保障。
    白沙枇杷的种植成功,眼见着希望即将变为现实,安顺人想得更远。杨德勇告诉记者,乡里正筹划着对黄土桥、本寨两村枇杷种植承包经营的事情,因为当地土地资源比较紧缺,目前试种时采取的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整合资源、打响品牌,而引进承包人后不仅这些问题有望得以解决,而且可以通过返聘村民种植的方式,让更多村民增收。“白沙枇杷是苏州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现在种植已经成功,下一步能否让白沙枇杷在安顺、贵州的土地上结出更多财富,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杨德勇朴实的话里透着一股子信心。

 

 

转自《苏州日报》2011年0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