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网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甪直以古桥、古巷闻名于世,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2500多年的历史赋予古镇无数文化瑰宝:凝聚水乡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澄湖出土文物,汇集了江南水乡集镇桥梁建筑工艺之大成的41座古桥,被誉为江南四大寺院之一的“国宝”保圣寺…… 面对新一轮发展态势,甪直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新跨越?甪直镇党委书记周培根说:“我们将发挥文化优势,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开发,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镇经济转型升级。 ” 既要保护,也要科学开发,让历史文化在延存中绽放产业光芒——千年古刹新活力为古镇游加“砝码”。 栩栩如生的罗汉塑像、幽静古朴的寺殿环境,历经半年的整修,千年古寺焕发出青春活力,让人眼前一亮。保圣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寺内古物馆里的塑壁罗汉相传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作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75年以来,保圣寺经过陆续的修缮和保护,作为古镇景区整体对外开放,年均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 今年6月,由甪直镇联合吴中区文管办制定的保圣寺罗汉塑像保护规划出炉。规划将保护区划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圣寺罗汉塑像及历史文化遗存整体为核心、以甪直水乡古镇风貌为背景,突出体现精湛自然的雕塑艺术和宁静安详的环境氛围,构筑苏南名胜景观心态保护体系。根据规划,工程队对文物本体的损伤进行了修缮,拆除了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和历史风貌的建筑,整治了周边环境。日前,这项工程基本结束,千年古刹修旧如旧,更显清幽肃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利用周边整治后的空地扩建宗教文化展示区,使景区内容更丰满”,甪直旅游公司负责人吴秋荣告诉记者,保圣寺罗汉塑像的展示和利用延续多年来陈旧的模式,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为丰富景区宗教文化,景区将利用周边8000多平方米的空地,新建钟楼、塔楼等宗教活动和展示用房,增设休闲设施,通过全面的包装与开发,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推进旅游发展。 保圣寺景区的悄然“变脸”只是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部分。近年来,甪直先后投入2亿多元,按照《甪直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修复古建筑6万多平方米,完善了古桥驳岸、道路等基础设施,再现了江南水乡的古镇古貌。在做好古镇保护的基础上,甪直深度挖掘水乡文化,先后建造了水乡农具博物馆、水乡服饰展览馆、出土文物馆等新景点,丰富了古镇旅游内容。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这两年“知名度”非常高,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表演队多次走进央视表演,《甪直水乡行》节目还应邀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华元素大赛。每年一届的甪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身着“青布衫”的甪直妇女已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既要更新提升,更要拓展延伸,推动一产向三产跨越——古镇风景叠加农业生态文化旅游 72座半甪直古桥“微缩”在一座园林内;农耕馆展示了从播种到收获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极具草原风情的“蒙古包”可容纳48人同时就餐……漫步在吴中区甪直镇淞南村内,犹如置身世外桃源,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今年3月,淞南生态农庄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最近,淞南村又有大手笔:投资685万元,打造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同时,建设一条环吴淞江大道,串连成一条兼具江南水乡特色和田园生态风格的旅游通道。 淞南村位于甪直镇北、老机场路沿线,距昆山、上海、苏州市区非常近,交通十分便捷。自2007年以来,淞南村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生态农庄,如今,占地面积800亩的生态农庄已初具规模,拥有传统农业种植区、花卉苗木观赏区、文化休闲活动区、少儿活动娱乐区、农家特色餐饮区等十大功能区,可同时容纳6000人观光游玩。 据介绍,3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全面启动,包括1000亩现代农业种植区、1000亩高效生态养殖区和1000亩观光旅游休闲区。淞南村党委书记沈秧生说,种植区将利用原砖瓦厂废弃地与部分水稻等种植效益较低的土地进行流转;养殖区将对千亩老化鱼塘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全部进行方格化升级改造;观光旅游休闲区在原有生态农庄的基础上增加采摘、农事体验等参与性项目。 传统农业“变身”旅游业,农村的生态资源不仅引来了都市游客,还鼓了农民的钱袋。周培根说,农村是一笔宝贵的自然资源,甪直将以发展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引导一产向三产跨越,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在甪直淞浦村,一个集生态农业、江南水乡文化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即将拔地而起。据介绍,园内有都市网络农业区、江南传统农业区、水产珍禽养殖基地、特色水生蔬菜种植区和休闲观光区。其中,都市网络农业区内将招募一批城市农夫,在每块田地上安装电子探头,让都市人通过网络体验春耕秋收的田园乐趣。据悉,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00亩,今年10月开工建设,预计明年9月底完工。同时,江湾村万亩水八仙基地也将开建观光休闲区,增设采摘体验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届时,生态农庄与甪直古镇南北呼应,串连成一条兼具江南水乡特色和田园生态风格的旅游通道,成为古镇游的延伸。 既要保留特色,更要树立自己的个性品牌,用产业链“留客”——差异化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新招牌 从1998年11月18日卖出第一张门票至今,甪直古镇已经走过10多年的发展历程,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魅力名镇等,成为国内第二批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然而,面对同质化,甪直古镇如何在众多的江南水乡古镇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提升景区的文化魅力? 日前,总投资2.3亿元,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江南文化园土建已接近尾声,园内的旅游项目已进入后期策划。据介绍,江南文化园以吴文化和江南水乡神韵为主题,打造文化游、生态游、风情游和休闲度假游等不同种类的旅游产品,拓展古镇的旅游功能。 吴秋荣告诉记者,江南文化园内专设古戏台、展览馆、游客集散中心,以及现代休闲配套设施。古戏台将天天上演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舞台剧、实景演出等,还有一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表演,适当安排游客共同参与表演项目,实现人、景互动;展览馆将每个季度更换不同的主题,展出各类民间收藏的精品,以及部分甪直出土文物;游客集散中心将全部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让游客在参观游玩之余,有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同时,园内还设有特色餐饮街区、酒吧娱乐区、咖啡馆等,一方面可以满足年轻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古镇现有旅游服务设施的不足。“江南文化园建成后,古镇开发将向东延伸,进一步拓展旅游规模”,吴秋荣说,古镇保护区总面积为1.04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开发0.5平方公里,位于古镇的西南部,旅游项目以展览馆为主,下一步要激活东部的活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设计,让古镇东部与西南部错位发展。吴秋荣告诉记者,古镇东部现存清代建筑近1万平方米,接下来他们将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发展以休闲为主的旅游项目,比如客栈、茶室、酒吧等,从而拉长产业链,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 周培根说:“随着江南文化园的亮相和古镇旅游的扩容,甪直景区将得到全面提升,我们的目标是国家5A级景区,擦亮文化旅游强镇的招牌。”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朱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