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以旅游资源闻名于世,但木渎这个离上海最近的“二线”乡镇却几乎是江南乡镇经济的缩影——经历了乡镇企业集聚的工业时代、外向型经济时代,处在经济发展“高平台”上,而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风暴中同样危机凸显:土地资源几近枯竭,生产发展空间已经饱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哪里来?引进高端产业特别是科研机构落户,科研“成果”如何赢利?作为新兴第三产业的古镇旅游同样面临着同质竞争、面孔老化的“瓶颈”,又该如何破茧? 目前苏州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大拐点,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更提出了建设“三区三城”的新目标。危中有“机”,只要调整思路,创新思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以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参加到经济活动中,就有可能从规避危险中抓住机遇,甚至转危为机。木渎这一经济重镇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生存策略,正是苏州城市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样本。一个千年古镇的转型之路,折射的是在寒流中寻找“春天”的一种主动状态。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困难中依然有着奋起奋发的干劲、有着不气馁不服输的信心、有着苦练内功的行动。通过对木渎这样一个江南乡镇经济单个“细胞”样本的解剖,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乡镇、企业能熬过“寒冬”,迎来发展的“春天”。 完成了特定历史使命的一批传统企业即将撤出木渎古镇,沿主干道和道路节点的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取而代之的这里将竖起一幢幢商贸大楼。只是这种变化源自木渎镇的一个主动策略:资源回购。来自木渎镇政府的数据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回购优质地段企业超20家,回购土地近2000亩,回购资金超10亿元。预计将再回购优质资源土地近4000亩,需再投入回购资金近20亿元。 解放后,木渎逐渐开始发展工业,原先的吴县,有很多大工业企业都设在木渎。改革开放近30年来,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木渎同样承接了不少苏州溢出的外资企业,出口加工贸易同样做得有声有色。因此,虽然木渎是以旅游资源闻名于世,但是除了被统一规划起来的古镇景区外,木渎镇还是以工业为主的现代乡镇。随着苏州城市的“长大”,木渎胥江运河以北区域成为中心城区已被写进苏州城市发展规划,2011年轨道交通一号线建成通车,木渎被规划为12个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之一;苏州中环线由南向北贯穿木渎……成为苏州城区之后,木渎的发展到了不得不转型的的关键时期。木渎镇党委、政府这个时候意识到,以往靠工业带动经济的做法,到如今已经不合适了。 以民营经济为主的金桥工业园是木渎镇最早的工业区,“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内土地资源现已不足500亩了。 ”资源紧缺,经济新的增长点从哪来?为转型升级做好储备,木渎镇率先做好土地、房产等资源整合,特别是优质地段土地、厂房等资源回购,把一定数量的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并提高对资源自行开发的比例则是转型的关键。“金融危机帮了我们‘大忙’”,木渎镇镇长包勤康不止一次重复强调这一机遇:许多企业撑不下去了,纷纷撤退,给了政府回购资源的有利时机,而各级政府帮企业渡难关,纷纷开出绿色通道,这也让我们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这个机遇统统被我们抓住了。根据计划,木渎镇每年将调优厂房面积10-15万平方米,调优企业增加税收超3000万元。 在金桥工业园的半年度报表上,税收仍呈现两位数增长。“老企业自然增长只有4.5%,大部分来自调整招商新引进企业和三产服务项目。 ”木渎镇党委副书记、金桥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朱福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工业园内共引进新项目71家,新增注册资金1.6亿元;调整旧厂房项目30只,涉及厂房面积43239平方米。“与以往单纯以出让土地的数量招商不同,现在更注重质量了。总部经济、开票经济,今年还可能会建‘空中工厂’”,朱书记还告诉记者,“招商门槛不放低,引资标准要提高”,为了加大招商力度,木渎镇金桥工业园还专门成立了一支招商队伍,利用木渎镇的优势配以优质的跟踪服务来赢得市场。 2008年12月,木渎镇金枫路创新创意产业街区开街。古镇的创意经济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这一步却让许多人捏了一把汗。 金枫路紧临地铁出口,这样的黄金地段,如果开发商业地产,只要一拍卖稳到手4个亿。但在木渎经济发展的版图上,这里却是一个“科研城”。按照以往经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赢利,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但对于必须快速见政绩的政府来说,往往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王永明是华通机电集团苏州分公司的负责人,主要从事高低压电器、仪器仪表销售,从东中市搬到华夏五金机电城后,租下了一期600平方米和二期3000平方米的商铺。王永明说,“这里客户集中、交通方便,一期开业后生意非常红火,所以在二期又扩租了商铺,目前正在考虑在附近设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同时节省物流成本。“专业市场群的风向标作用,又会为销、产、研、学一条龙提供市场反应的最可靠参数。 ”木渎镇副镇长许峰说,龙头产品的销售聚集将吸引相关生产企业入驻,形成生产基地;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研发机构也会争相入驻;大量专业人才将会催生相关培训机构,比如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实训机构和学生实训基地等。 事实上,专业市场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很快在商业上有了体现。在木渎长江路有一处普通的住宅楼盘,2006年售价仅为4000元/平方米,2007年一下涨到了7500元/平方米。木渎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这里聚集了华夏五金机电城、江南汽配城、凯马汽车用品城等专业市场后,人气不断飙升,商业氛围日益浓厚,周边的房产和商业项目一个比一个火。2007年10月,华夏五金机电城一期正式开业,不到3个月,商户入驻率就达90%以上,2008年销售额近30亿元。据介绍,一期300多商家中,有八成是东中市和西中市搬迁过来的。一期的火爆,使得二期还没开业,商铺就被抢订一空。 要想赢得发展的先机,发展模式极为关键。许峰告诉记者,在销、产的基础上,研则为提升产业链内产品市场竞争力,吸引科技研发企业入驻,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学”则吸引相关培训机构进驻,为研发机构及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而形成以“销-产-研-学”为主线条,以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链条为主思路的产业升级之路。 目前,吴中科技木渎创业园已投入运营;天隆科技园、金枫高新产业园已建成;博济科技园、东创科技园正在加快建设, 18日,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正式落户博济科技创新园,并将陆续推进生物医药、环保节能、轨道交通、汽车配件及工业设计等重点实验室建设,木渎现有凯马汽车城、五金机电城、汽车配件、用品专业市场如虎添翼,各大科技创业园快速兴起,助推木渎经济腾飞。 悠久文化和丰富资源是一座城市“家当的体现”。所以在木渎镇几张“名片”中,园林古镇旅游是“头牌”,然而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传统观光旅游越来越受到同质化产品的竞争和挤兑,古镇旅游开发也走到了升级转型的十字路口。 观光旅游带动的是一张门票,而休闲旅游拉动的则是整个产业的提升.木渎镇副镇长周菊坤告诉记者,但其实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互为补充和产业链的延伸。新一轮旅游发展中,木渎古镇开始跳出“门票经济”圈子,在整合资源、完善集散功能,提升业态水平上做文章。 再过半个月,全新的健康休闲旅游景区——白象湾就将全新亮相,自然生态的农村景象、生态农业游乐园,以多元立体化方式展示吴地农耕文化,这里将是一处全新的健康休闲旅游度假区。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的藏书镇迎来了从一产到三产的跨越。而这便是木渎镇跳出古镇,全面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休闲概念的第一张“王牌”。以灵岩山天平山沿山风光带和藏书地区为资源核心,结合寿桃湖、五峰山、白象湾、贺九岭等,与古镇片区,连点串线,木渎古镇正逐渐形成沿山风光带,并适度配置休闲元素,形成集名山名水名镇名园于一体、休闲娱乐宾馆购物业态齐全的大旅游格局。 走出古镇并不意味着扔掉古镇。但要保持原有品牌的活动,就需要在精品上做文章。木渎镇在原有人文景观基础上,大量挖掘整合休闲元素,突出文化体验特色,如“我到木渎考状元”等,此外“欢乐木渎年”、“木渎踏青文化”、“木渎亲子童玩节”、“中国羊肉美食节”等都是通过特色节庆和特色主题活动的形式,使静态古镇不再曲高和寡,让游客从参观者变成参与体验者。而遵循市场规律,古镇旅游与周边景区相配合,开发周边一日游、多日游精品线路,整合营销,挖掘深度旅游的空间,从而把木渎古镇打造成“游遍环太湖,吃住在木渎”的旅游集散中心。 跳出门票经济,放眼大旅游,就要着眼与之相关配套的“六要素”。记者获悉,目前木渎正着手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争创国家5A级旅游区。特别是古镇区内合理配置要素,留足发展空间,比如在原来六药厂地块上,就将打造休闲特色酒吧餐饮客栈等一条街,以留住“过夜”客进行深度旅游。此外,年内完成四星级澳华度假山庄和三星级东航之星等旅游配套酒店投入运行。木渎历来是一个商贸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近年来,木渎进一步加快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打造苏州西南部商贸中心。未来三年内将有近80万平方米的楼宇建筑用于旅游三产项目的配套开发,为下一轮木渎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打造集商贸、金融、商务办公等最靓丽的街区。对宝带西路木渎段以北及胥江运河两侧实行退二进三,打造最美丽的滨河新城。将胥江运河以北城中村全面推进拆迁,打造高水准的苏州中心城区。未来五年内,将有400多万平方米以商贸为主,兼有写字楼、酒店公寓等的楼宇建成,为苏州西南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姜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