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湖东南之滨的东山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2500年前建制,与苏州古城几乎同岁。而据考古资料及史籍记载,早在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成为人类繁衍生息之地。 日前,记者从市文物部门获悉,在东山镇一村落发现了一处古陶窑遗址,经实地勘察,我市相关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座汉代至六朝时期的陶窑,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目前窑址尚未遭到人为因素的破坏,窑址属地的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保护措施。 昨天上午,记者随市考古研究所张照根及吴中区文管办顾建国等文物考古专家一同来到现场,感受两千年前的文明信息。 绿树红桔,粉墙黛瓦,沿着风光迤逦的环岛公路一路驶进翠山环抱的东山乡村,记者一行将车停在了一条乡间小道的民居旁。“窑址的发现地就在这座小楼后面的桔田里。”刚下车,张照根就引领记者沿着这座乡间小楼的西墙脚向屋后走去。 一条深约30厘米的水沟开在小楼的西墙脚,通向屋后的桔田。沿着沟坝往前走,在水沟两边及小楼的墙脚边随处可见灰色、淡黄色的陶器残片,有平纹的,也有印着网格状纹路的。随手捡起几块,记者发现这些残片厚度大约在0.5至1厘米之间,质地较为细腻,两块相击,有叮当作响之声,极清脆。 小楼后的桔田就是古窑的重要发现地,起因是桔田里新开挖几条灌溉水渠。据介绍,就在前两天,村民开挖水沟时挖出了许多陶器残片,便赶紧向文物部门作了汇报。 据张照根介绍,这是苏州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古窑遗址,他和相关专家已经不止一次来到这里进行实地勘察,从目前观测到的陶器碎片分布情况以及出土的残片判断,它应是汉代至六朝时期的窑址。这个古窑遗址面积较大,包括这片桔园及桔园南侧的居民住宅,但具体的分布范围、陶器的堆放范围、古窑的具体废弃时间还需进行专业的钻探勘测后方能确定。 这是一座陶窑还是瓷窑?对于有人认定这是一座瓷窑的说法,张照根持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可以肯定这是一座古窑,而非器物的堆放地,”在现场张照根捡到了几块特殊的陶器残片——窑具,其中一块有一个圆形的小孔,另一块则有三个鼎状圆足。张照根介绍说,这是大量烧制陶器时必备的工具,作用是分隔陶器的毛坯,防止在烧制过程中器具粘连在一起。从这些窑具残片看,这里可以确定是一座窑址。 据介绍,由于陶器易碎运输不便,先辈们使用的陶器基本上是就地取材,自烧自给。对陶器的认识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顾建国对记者说,吴中区相关部门对古窑址的发现给予了高度关注,及时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目前,这处古窑遗址仍安静地躺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并未遭受到人为或基建的恶性破坏。张照根介绍说,文物部门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并积极地准备把它作为文物普查的新发现列入文保名录,在适当的时候对其进行发掘整理。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朱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