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蟹快开捕了。这两天,在临湖镇浦庄承包了3000亩蟹塘的老王每天都在塘边上打转,心情很激动:从目前“打样”的情况来看,螃蟹规格平均都在三两以上,这可是他首次尝试生态模式养蟹啊。 蟹季即将来临,作为全国规模最大、拥有尾水处理系统的吴中区生态渔业示范区也将迎来首个收获季节。24小时在线监测蟹塘水质,3000亩蟹塘专门留出10%水面用来处理尾水,这样的养殖模式对老王来说,以前想都不敢想。“蟹塘水面都是寸土寸金地,养蟹都是恨不得越密越好,才会有产量,谁会空出来种水草? ”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太湖围网拆除养蟹面积压缩,今年以来,老王的变化是翻天覆地:不仅自己每天往水质监测室跑,还专门请来了资深技术员每天在线监测水质,一旦发现水温或者溶氧等数据指标发生变化,立即检查原因,及时采取措拖。每天监测的COD(化学耗氧量)等水质变化像个紧箍咒一样,随时监管着蟹农的一举一动。然而即使这样,老王也乐呵呵:以前养蟹都是“看天吃饭”,碰上气候反常、或者天灾人祸,蟹的存活率并不高,每亩池塘的效益也仅有1000元左右。现在有了这种生态养殖模式,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也让蟹更“健康”。“按照往年经验,目前这种规格的蟹肯定卖得起价钱。 ” 吴中区已发展成以沿太湖养殖为中心的特色渔业产业经济带,池塘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全区渔业养殖总面积近15万亩,然而长期受养殖理念、设施水平以及产业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池塘的老化问题已不容乐观。吴中区水产畜牧局副局长沈亚夫告诉记者,目前约有5万亩左右的池塘已经严重老化,淤泥沉积,池埂坍塌,部分池塘甚至基本的水电供应都存在问题,加上渔业设施设备应用滞后,致使养殖病害不断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吴中区规划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六个一”扶持工程,渔业养殖被纳入其中,迈开了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步伐;而江苏省出台的沿太湖池塘养殖排放水标准,进一步加快了这一步伐。 老王的蟹塘距太湖不足百米,是吴中区建设的3000亩标准化现代渔业示范基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拥有尾水处理系统的生态渔业示范区。运用物理、生物、生态学等方法,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同时数字化的水质监测设备可以对养殖尾水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这里不仅已巍然成景并且已成为环太湖渔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有着十多年养鱼养蟹经验的老王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前养蟹不讲究科学,一味地投放饵料,追求产量。殊不知,螃蟹也需要多元化的食物,今年老王养蟹则注重各种水草与饵料的科学搭配,池塘养蟹养虾的尾水用来营造生态湿地,通过种草,放养螺蛳、花白鲢等,进行自然净化和生态处理,从而实现养殖污染的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 太湖拆除围网是为了保护太湖水质,作为蟹农也需要转变观念,如何既不污染太湖,又能提高效益?老王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以前养蟹每亩效益只有千元左右,现在的生态模式虽然成本上去了,但是蟹的存活率高,规格也大,而且打出生态绿色牌,每亩的纯收益至少能升到3000元。心里有了底气,老王告诉记者,等蟹季到了,他将举办一场太湖蟹的擂台赛,晒晒自家的生态蟹。 来源:苏州新闻网 编辑:朱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