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孩提起,便凭着仅有的词汇量试着解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孕意。在《苏州园林》的字里行间和星罗的寥寥插图里,做着大家闺秀的幽幽美梦。 姑苏城,这个一直存在于脑海里有山有水的世外桃园,在我登上这块土地的那一刻,墨瓦白墙的建筑,古色古香的站台,霎时就闻到了好似久违的气息。 一年多前,我带着对幸福无限的憧憬,来到了这个号称乐活的城市。这之间,我不亦乐乎地辗转于各条大街小巷,仰头看魁梧的梧桐树冠掩映碧空,脚踩迂回的石板街哒哒的脆响;我留恋于吴山的开阔高远,寄情于吴水的戚戚柔情;我循着古人的历史足迹,吱嘎叩开了香漆木门,站在古院中仰望,即便张目对日,也倍感温情。苏城像一本百科全书,而我最中意的吴中山水,便似一本历史古书一样,一打开,便随着四季的更迭,幻化出一幕又一幕五彩的梦。 春梅初探头,春寒料峭间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吴中,这句家喻户晓的妙语会显得更加具体而且生动。 当万物仍蜷缩着身体抗拒着余冬最后的疯狂,光福的梅花已经饱胀起鲜嫩的花骨朵,以蓄势待发的勇气和信心感受着春冬交替的较量。待到二月中旬,万物开始复苏的时节,吴中的空气中便洋溢着阵阵梅花的清香, “劝慰梅花甲天下”的光福香雪海,西山林屋梅海,便成了城中,城郊,甚至各地游客赏梅的好去处。徜徉其间,这缀着寒露的花瓣,满眼鲜亮的颜色,清甜的空气,一探头,一微笑,便成为镜头下人影梅林的最好素材。 梅花的美在于它的意气风发,如春的报喜使者般赢来的是又一年的欣欣向荣,但也就是在人们纷纷的赞叹声中,梅花瓣也纷纷地凋零了。不过,大家不必似林黛玉般有藏花的伤感,三月,正是春意盎然的时候。当你踏着晨露来到洞庭东山,闭上眼睛,深呼吸。。。是不是闻到了扑鼻而来的阵阵清香?放眼望去吧,你必定会惊叹于绿色带来的视觉的赏赐,那一缕缕飘长而去的绿绸带,延伸到山间,又迂回而来,茶农们穿梭其间,便也成了这幅春茶中不可或缺的风景。他们古朴的着装,脸上泛起的笑容融化了日夜农作而致的皱纹,一谈到今年的新茶丰收,爽朗的笑声响彻了山间,而谈到即将到来的春雨,不由得加快了采茶的速度。好一幅春茶农作图!若有兴趣,你也可以客串下采茶农,友好的农友们会教你识别最好的嫩叶。闲下来,可以坐着小板凳看着技艺娴熟的炒茶人一遍又一遍地用手翻炒着茶叶。完了,可以冲一杯新茶,开水注入茶杯的时候,调皮的茶叶旋舞起来,荡漾着慢慢地沉淀入杯底,安静过后,你品到的就是闻名千百年的碧螺春。 康熙帝有诗曰,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说的就是这一派春梅,春茶之象。 四月,最适宜出游的季节,吴中便更加热闹起来了。甪直,这个神州水乡第一镇,正在上演着最代表吴地人们生活的真实一幕---甪直水乡服饰节。古朴的甪直人民,襡裙束腰,流苏拖鞋,拼接、滚边、纽绊、绣花等自创元素结合的衣裳,这些本是为易于农作而巧做的设计,如今看来,渗透着浓浓的吴地风情。“打莲湘队”,“桃花篮队”,他们以自己最本色的方式给生活增添许多精神乐趣。沿着溪流旁的石板路走下去,叶圣陶前辈所描述的万盛米行便活生生地呈现在面前,历史的再现,让人体会到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情,恍惚间,似已回望到了三十年代的镜像物事。 夏至江南岸,过雨荷花香 住在苏州的城边,傍晚手捧凉茶,从阳台望去便是满眼吴中夜景,仔细听来,夏虫已经在这安静的夜里热闹起来。夏季,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火辣辣的大太阳,怕晒的爱美的都纷纷躲在冷气的房间里,整日整日的昏昏欲睡。这样的精神状态维持不了几日,便又想念起吴中的山水了。 夏季最让人动心的便是那各种新鲜多汁的水果了,吴中的水果在这个时候像是赶上了派对一样,一茬一茬地变着花样。江南的空气有北方人难以忍受的湿度,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太湖洞庭山的琳琅瓜果才会长得如此水灵,端午时节,粽叶飘香,枇杷也在不声不响地孕育着成熟。西山,东山,一山又一山的枇杷林自成一景,黄澄澄的果实点缀其间,游客们边走边赏,边赏边尝。东山的“白沙”和“白玉”,西山的“青种”,新鲜得从枝头上摘下,便可拨皮入口,鲜嫩爽口。 除此之外,杨梅,桃子,银杏等各种时令水果,都有属于江南的特殊的口感。 老人们都说吴中是块福地,一点都不矫情。即便是台风逼近,暴雨来袭,那城中的水也不会成为隐患。而太湖,这片浩瀚又平静的湖面,又开始上演着夏季荷花盛放的好戏。西洞庭山的石公山,有百亩荷塘,大片绿油油荷叶接连着把整个池塘都遮盖起来,粉亮的荷花被团团的绿意簇拥着,更显主角般引人注目,凑上前仔细看去,大大小小的莲蓬已经暗藏其中,像是孕育着新的希望般的饱满。风拂过,荷叶上晶莹的露水顺着光滑的纹路来回打转,调皮地很。叫不上名儿貌似云雀的鸟儿,纤细的双脚稳当地在荷叶上踱步,是否它也在纳闷,这一面湖水几时突变出这一方空灵的绿地? 到了八月,便是太湖开捕节,这一节日是沿袭渔民们的自发的仪式,到今天,除了开启新一季渔民丰收的序幕外,也是环太湖儿女们携手“感恩太湖,保护自然”的信心的表现。大型的渔俗表演,探究神秘古典的太湖渔民的祭祀大典,也给简单渔民的生活注入了更多时尚的精神气息。到了升帆开航的环节,所有的渔船一齐扬帆,吹响号角,千舟竟发,气势磅礴。日落时分,夕阳下波光粼粼,烟波浩渺的湖面回归了平静,此情此景便映照了这句“极目远眺处蓬帆点点,侧耳倾听时渔歌声声”。 借一支梧叶,唤多少秋声 骑着单车,回家的路上,一如往常的特意穿过东吴校园,这一抹书香,七绕八绕地回旋在一棵有一棵有着历史和故事的大树边。古校门边那一棵枫树已然红了树冠,火红又灵巧的爪页又开始雀跃它独有的魅力。秋天,姗姗来迟。 仲夏过后,总会发现日子多了很多“款待”自己的机会。中秋,这个异常温情的节日,总是最先在大街小巷的月饼味里徜徉开来。而此时,最适宜的就是穿上舒适的布鞋,到园林,古镇深处找寻历史散落的处处情怀。 木渎,中国园林古镇,乾隆帝南巡六次停留的地方。走近它,还未见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便有一股香味袭来,原来是又到藏书羊肉盛行的季节了。始创于光绪二十四年的藏书羊肉,出自古苏州西郊的藏书镇。如今已经成为苏州美食的一大特色。饱了口福,再访严家花园,虹饮山房,灵岩公馆等宅邸,亲身体会乾隆帝下榻的园林,亲手栽下的玉兰;感受吴王为西施“三年聚材,五年乃成”的馆娃宫,姑苏台。。。历史浓重的味道如墨染宣搬扩散开来。待到中秋月圆夜,于“灵岩踏月”中秋夜花园内,即便是水中月之倒影,也分外皓亮。 说起赏月,还有一宝地不容错过。穹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乾隆登高祈福的宝地,也是《孙子兵法》的始创地。郁郁葱葱的苏城第一山,文人墨客所向往的清幽之地。在这里,闭上眼睛,静坐几许,更觉心胸开阔,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之事置于如此大气磅礴的自然之中,也便渐渐隐退了下去。登高望月,更有坐拥天下的气魄,上下吴地百姓家灯火通明,明月,明灯交相呼应,好一派盛世安宁的景象。 晚秋夕阳下53个桥孔缀联的宝带桥,在镜头的记忆中异常的怀旧。这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国家重点保护的古桥,与卢沟桥,赵州桥等齐名为十大古桥,古时肩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如今成为吴地又一旖旎之景。 携一袖寒风,待望湖岸雪 经过三季的喧嚣,吴地的山水顿时变得安静起来。江南的冬季有刺骨的湿冷,四季若然分明,却少见雪。偶有冬雪的日子,是吴地人民异常兴奋的时候。 冬季的明月湾,太湖边古码头,这个号称是可以找到前世的地方,有雪景的时候,分外憾人。银装素裹的太湖面,犹如一面明镜般安详,冬季微弱的阳光,就这样经过湖面的折射,便亮堂温暖了很多。若是感觉寒冷难耐,善心的村民们会邀请你去做客,怀旧的农家院子,老人们会给你讲述属于这个村子的古老传说,而你会慢慢感觉其实这一切都近在咫尺,就隐逸在青岩石阶,斑驳的马头墙,满是蜘蛛网的雕栏窗框,和院子里老树沧桑的凹皮里。 冬夜,整一片吴地静默着,侧耳能闻呼呼的北风,像苏城静默的呼吸声。可是只要略微细心一点,你还是会发现,那光秃秃的树干上已经慢慢地冒出嫩芽来。 一年又一年的更替,日月轮回着,吴中这块坐拥三分之二太湖水域及沿岸众多秀美山水,古镇,古村的宝地,循着历史的足迹也悄无声息地发展着。它像是一个整装待发的士兵,随时等待着国内外友人的检阅;又像是位温婉的女子,走近它,才会发现它内藏无比深厚的底蕴;更像是位阅历很深的老者,向游人述说着古往今来的种种。。。 明年,吴中也将赢来又一个展示吴地风情的盛会---上海世博会。吴中也已经作好了先前的准备,“太湖山水古村文化体验之旅”成功地入选为世博会体验之旅示范点。2010年的5月1日到10月31日,吴中的山水会展现出其最富江南特色,人文气息的各方各面。与此配套的交通,娱乐,住宿等一系列的服务也做到想人所想,独具匠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会让来吴中的每一位客人看到最实质的榜样! 我这个新苏州人,在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去体会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时候,也要以一个主人翁的角色让更多的人去亲近吴中,感悟历史。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并不只在中原,在这里,更能看到历史人文的缩影。 2009.8 来源:服务中心编辑:姜鹏 |